配对堆
简介¶
配对堆是一个支持插入,查询/删除最小值,合并,修改元素等操作的数据结构,也就是俗称的可并堆。
配对堆在 OI 界十分的冷门,但其实跑得比较快,也很好写,但不能可持久化,因为配对堆复杂度是势能分析出来的均摊复杂度。
定义¶
这里给出一个较为简单的定义,严谨的定义可以查阅参考文献[4]。
配对堆是一棵带权多叉树(如下图),其权值满足堆性质(即每个节点的权值都小于他的所有儿子)。
通常我们使用左儿子右兄弟表示法储存一个配对堆(如下图),从下文可以看出这种方式可以方便配对堆的实现。
各项操作的实现¶
存储结构定 义¶
就是普通的带权多叉树的表示方式。
1 2 3 4 5 | struct Node { T v; // T为权值类型 Node *ch, *xd; // ch为该节点儿子的指针,xd为该节点兄弟的指针。 //若该节点没有儿子/兄弟则指针指向虚拟空节点。 }; |
查询最小值¶
从配对堆的定义可看出,配对堆的根节点的权值一定最小,所以我们直接返回根节点就行了。
合并¶
配对堆的合并操作极为简单,直接把根节点权值较大的那个配对堆设成另一个的儿子就好了。(如下图)
复杂度的话,操作本身显然是
1 2 3 4 5 6 7 8 9 10 | Node* merge(Node* a, Node* b) { // 若有一个为空则直接返回另一个 if (a == node) return b; if (b == node) return a; if (a->v > b->v) swap(a, b); // swap后a为权值小的堆,b为权值大的堆 //将b设为a的儿子 b->xd = a->ch; a->ch = b; return a; } |
插入¶
合并都有了,插入就直接把新元素视为一个新的配对堆和原堆合并就行啦。
删除最小值¶
到这里我们会发现,前面的几个操作都十分偷懒,几乎完全没有对数据结构进行维护,所以删除最小值是配对堆最重要的(也是最复杂)的一个操作。
考虑我们拿掉根节点之后会发生什么,根节点原来的所有儿子构成了一片森林,所以我们要把他们合并起来。
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使用 merge
函数把儿子们一个一个并在一起,这样做的话正确性是显然的,但是会导致复杂度退化到 merge
操作把被配成同一对的两个儿子合并到一起(见下图 1),再按上述方法将新产生的堆暴力合并在一起(见下图 2)。
先实现一个辅助函数 merges
,作用是合并一个节点的所有兄弟。
递归版本的 merges(推荐)¶
实现上,推荐使用这种好写的递归式实现。
1 2 3 4 5 6 7 | Node* merges(Node* x) { if (x == node || x->xd == node) return x; //如果该树为空或他没有兄弟(即他的父亲的儿子数小于2),就直接return。 Node *a = x->xd, *b = a->xd; // a:x的一个兄弟,b:x的另一个兄弟 x->xd = a->xd = node; //拆散 return merge(merge(x, a), merges(b)); //核心部分 } |
最后一句话是该函数的核心,这句话分三部分:
merge(x,a)
“配对”了 x 和 a。merges(b)
递归合并 b 和他的兄弟们。- 将上面 2 个操作产生的 2 个新树合并。
迭代版本的 merges¶
迭代版本不仅不好写,而且实现不优越的话还不一定比递归版快(下面这个就是不优越的实现,跑的不比上面的递归版本快),所以更推荐写递归版。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| Node* merges(Node* x) { Node* t = x; x = x->xd; t->xd = node; while (x->xd != node) { Node *a = x->xd, *b = a->xd; x->xd = a->xd = node; t = merge(t, merge(x, a)); x = b; } return merge(t, x); } |
然后 delete-min
操作就显然了。(因为这个封装实在没啥用,实际在实现时中一般不显式写出这个函数)
1 | Node* delete_min(Node* x) { return merges(x->ch); } |
减小一个元素的值¶
要实现这个操作,需要给节点添加一个 father 指针,会使实现变得相对复杂。
首先节点的定义修改为:
1 2 3 4 5 | struct Node { T v; Node *ch, *xd; Node *fa; //新增:fa指针,指向该节点的父亲,若该节点为根节点则指向虚拟空节点 }; |
merge
操作修改为: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| Node* merge(Node* a, Node* b) { if (a == node) return b; if (b == node) return a; if (a->v > b->v) swap(a, b); a->fa = node; b->fa = node; //新增:维护fa指针 b->xd = a->ch; a->ch->fa = b; //新增:维护fa指针 a->ch = b; return a; } |
merges
操作修改为:
1 2 3 4 5 6 7 8 | Node* merges(Node* x) { x->fa = node; //新增:维护fa指针 if (x == node || x->xd == node) return x; Node *a = x->xd, *b = a->xd; x->xd = a->xd = node; a->fa = node; //新增:维护fa指针 return merge(merge(x, a), merges(b)); } |
现在我们来考虑如何实现 decrease-key
操作。
首先我们发现,当我们对节点 x 进行 decrease-key
操作后,以
因此我们可以把整棵以 merge
起来就做完了。
这个操作本身复杂度显然为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| // root为堆的根,x为要操作的节点,v为新的权值,调用时需保证x->v<=v //返回值为新的根节点 Node* decrease - key(Node* root, Node* x, LL v) { x->v = v; //修改权值 if (x->fa == node) return x; //如果x为根,就不用接下去的步骤了。 //把x从fa的子节点中剖出去,这里要分x的位置讨论一下。 if (x->fa->ch == x) x->fa->ch = x->xd; else x->fa->xd = x->xd; x->xd->fa = x->fa; x->xd = node; x->fa = node; return merge(root, x); //合并root和x。 } |
复杂度分析¶
见配对堆的论文。
参考文献¶
- HOOCCOOH 的题解
- 集训队论文《黄源河 -- 左偏树的特点及其应用》
- 《配对堆中文版》
- 维基百科 pairing heap 词条
- https://blog.csdn.net/luofeixiongsix/article/details/50640668
- https://brilliant.org/wiki/pairing-heap/(注:本条目所有图片均来自这里)
build本页面最近更新:,更新历史
edit发现错误?想一起完善? 在 GitHub 上编辑此页!
people本页面贡献者:
copyright本页面的全部内容在 CC BY-SA 4.0 和 SATA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